《四十二章经》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,简称《四十二章经》,佛教著作,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、竺法兰汉译,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。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,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。收在《大正藏》第十七册。《四十二章经》论其胜义,盖有四端:一、辞最简驯,二、义最精富,三、胪者古真,四、传最平易。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,则佛之全体大用明
跟论语差不多,就是"佛"这个人说的42段话
第一章
- 佛言: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名曰沙门
- 学过什么不重要,学到什么(明白什么)才重要
- 识心达本:认清主观欲望和客观本质?
- 爱欲断者,如四肢断,不复用之
第二章
- 佛言: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达佛深理,悟无为法,内无所得,外无所求,心不系道亦不结业,无念无作非修非证,不历诸位而自崇最,名之为道。
- 识自心源:认识你自己?
- 悟无为法:常有欲,以观其妙.常有欲,以观其徼
第三章
- 佛言:剃除须发而为沙门。受道法者,去世资财,乞求取足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慎勿再矣!使人愚蔽者,爱与欲也。
第 4章
- 佛言:众生以十事为善,亦以十事为恶。何等为十?身三,口四,意三。身三者:杀、盗、淫。口四者: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意三者:嫉、恚、痴。如是十事不顺圣道,名十恶行;是恶若止,名十善行耳
第 5章
-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,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;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
- 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&&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 矛盾吗?
- 量变?
第6 章
- 佛言:恶人闻善,故来挠乱者,汝自禁息,当无嗔责;彼来恶者而自恶之。
第7章
- 佛言: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,佛默不对。骂止,问曰: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对曰:归矣。佛言: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,子自持祸归子身矣!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,慎勿为恶!
第8 章
- 佛言:恶人害贤者,如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。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己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灭己
第9 章
第10 章
- 佛言: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沙门问曰:此福尽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
第11 章
- 佛言:
-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,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,
-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,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,
-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,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,
-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,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,
-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
第12 章
- 佛言:人有二十难:
- 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,
- 弃命必死难,得睹佛经难,
- 生值佛世难,忍色忍欲难,
- 见好不求难,被辱不嗔难,
- 有势不临难,触事无心难,
- 广学博究难,除灭我慢难,
- 不轻未学难,心行平等难,
- 不说是非难,会善知识难,
- 见性学道难,随化度人难,
- 睹境不动难,善解方便难
第13 章
- 沙门问佛:以何因缘得知宿命?会其至道?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。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
- 志? 什么志? 哪来的志?
-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
- 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
第14 章
- 沙门问佛:何者为善?何者最大?佛言:行道守真者善;志与道合者大。
第15 章
- 沙门问佛: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佛言:忍辱多力,不怀恶故,兼加安健;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,是为最明。未有天地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,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,得一切智可谓明矣
第16 章
- 佛言:人怀爱欲不见道者,譬如澄水致手搅之,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;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,故不见道。汝等沙门当舍爱欲,爱欲垢尽,道可见矣。
第17 章
- 佛言:夫见道者,譬如持炬入冥室中,其冥即灭而明独存,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
第18 章
- 佛言:吾法念"无念"念,行"无行"行、言"无言"言,修"无修"修;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!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;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
第19 章
- 佛言:观天地念非常,观世界念非常,观灵觉即菩提,如是知识得道疾矣
第20 章
- 佛言: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,都无我者;我既都无,其如幻耳
- 吾身与形俱灭: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?
- 不废江河万古流:世界不以任何人为中心
- 梦幻泡影:
- 梦:欲望所至
- 幻:错觉;
- 泡:时间短;
- 影:追求不到
第21 章
- 佛言:人随情欲求于声名,声名显著,身已故矣!贪世常名而不学道,枉功劳形!譬如烧香,虽人闻香,香之烬矣,危身之火而在其后
第 22章
- 佛言: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;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
第 23章
- 佛言: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,牢狱有散释之期,妻子无远离之念。情爱于色,岂惮驱驰!虽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!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;透得此门,出尘罗汉
第24 章
- 佛言:爱欲莫甚于色,色之为欲,其大无外。赖有一矣,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!
第25 章
第26 章
- 天神献玉女于佛,欲坏佛意。佛言:革囊众秽,尔来何为?去!吾不用。天神愈敬,因问道意;佛为解说,即得须陀洹果
第 27章
- 佛言:夫为道者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
第 28章
- 佛言: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;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
第 29章
- 佛言: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。若与语者,正心思念:我为沙门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不为泥污。想其老者如母,长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;生度脱心,息灭恶念
- 全都是得道者,人都死绝了
- 得道者注定是少数? 精英都得寂寞死?
第 30章
- 佛言:夫为道者,如被干草,火来须避;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
第 31章
- 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,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;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?佛为说偈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叶佛说
第 32章
- 佛言: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;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?
第 33章
- 佛言: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,挂铠出门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斗而死,或得胜而还;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,精进勇锐不畏前境,破灭众魔而得道果。
第 34章
-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:汝昔在家曾为何业?曰:爱弹琴。佛言:弦缓如何?对曰: 不鸣矣。弦急如何?对曰: 声绝矣。急缓得中如何?对曰:诸音普矣。佛言:沙门学道亦然,心若调适,道可得矣。于道若暴,暴即身疲;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;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;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。但清净安乐,道不失矣。
第35 章
- 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 器即精好;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 行即清净矣
第 36章
- 佛言:人离恶道得为人难;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;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;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;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;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;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;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;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
第 37章
- 佛言: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必得道果,在吾左右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
第 38章
- 佛问沙门:人命在几间?对曰:数日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!
- 复问一沙门,人命在几间?对曰:饭食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!
- 复问一沙 门,人命在几间?对曰:呼吸间。佛曰:善哉!子知道矣
第 39章
- 佛言:学佛道者,佛所言说皆应信顺;譬如食蜜,中边皆甜,吾经亦尔
第 40章
- 佛言:沙门行道,无如磨牛,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;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!
- 日有精进?
- 酒肉穿肠过,佛在心中留
- 重本质,不重形式?
第 41章
- 佛言;夫为道者,如牛负重行深泥中,疲极不敢左右顾视,出离淤泥乃可苏息;沙门当观情欲甚淤泥,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。
第 42章
- 佛言:吾视侯王之位如过隙尘,视金玉之宝如瓦砾,
-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,视大千界如一诃子,
-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;视方便门如化宝聚,
-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,视佛道如眼前华,
- 视禅定如须弥柱,视涅盘如昼夕寤,
- 视倒正如六龙舞,视平等如一真地,视兴化如四时木
《金刚经》
《金刚经》是佛教重要经典。根据不同译本,全名略有不同,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《金刚般若(bōrě)波罗蜜经》,唐玄奘译本则为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 梵文 Vajracchedika-prajñāpāramitā-sūtra。《金刚经》传入中国后,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,以鸠摩罗什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最为流行(5176字或5180字)。唐玄奘译本,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共8208字,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。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
第 1章 :法会因由
-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世尊食时。着衣持钵。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。还至本处。饭食讫。收衣钵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
第 2章:善现启请
-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。即从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着地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须菩提。如汝所说。如来善护念诸菩萨。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。当为汝说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应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世尊。愿乐欲闻
第3 章:大乘正宗
- 佛告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众生之类。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。若有色若无色。若有想若无想。若非有想非无想。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即非菩萨
第 4章:妙行无住
- 复次须菩提。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东方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须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世尊。须菩提。菩萨无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。菩萨但应如所教住
第 5章:如理实见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。不也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。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。佛告须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。则见如来
第6 章:正信希有
- 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。佛告须菩提。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后五百岁。有持戒修福者。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。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。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悉知悉见。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。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无法相亦无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诸众生。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。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。如来常说汝等比丘。知我说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
第7 章:无得无说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。如来有所说法耶。须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。非法,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
第8 章:依法出生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若复有人于此经中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。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。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。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
第 9章:一相无相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须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须陀洹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是名须陀洹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来。而实无往来。是名斯陀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。是故名阿那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阿罗汉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不。须菩提言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。若阿罗汉作是念。我得阿罗汉道。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。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。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不作是念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
第 10章:庄严净土
- 佛告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昔在然灯佛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世尊。如来在然灯佛所。于法实无所得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须菩提。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。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
第11 章:无为福胜
- 须菩提。如恒河中所有沙数。如是沙等恒河。于意云何。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但诸恒河尚多无数。何况其沙。须菩提。我今实言告汝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。得福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须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而此福德胜前福德
第12 章:尊重正教
- 复次,须菩提。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。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皆应供养如佛塔庙。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。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经典所在之处。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
第 13章:如法受持
-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奉持。
- 佛告须菩提。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佛说般若波罗蜜。则非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所说法不。
- 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。
- 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
- 须菩提。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。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
- 不也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
- 何以故。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
- 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
- 2,4,8,16,32;阴阳(是非相)八卦;32相;64卦
第 14章:离相寂灭
- 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。涕泪悲泣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。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。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实相者则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。信解受持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后五百岁。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。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。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。佛告须菩提。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不惊不怖不畏。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。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。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。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。何以故。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。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应生嗔恨。须菩提。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。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。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则为非住。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。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。须菩提。如来是真语者。实语者。如语者。不诳语者。不异语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。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。如人入闇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见种种色。须菩提。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能于此经受持读诵。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第 15章:持经功德
- 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经有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。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。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。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在在处处若有此经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则为是塔。皆应恭敬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,而散其处
第 16章:能净业障
- 复次,须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。若为人轻贱。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。以今世人轻贱故。先世罪业,即为消灭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。于然灯佛前。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。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。若复有人于后末世。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。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须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。有受持读诵此经。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。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狐疑不信。须菩提。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
第 17章:究竟无我
-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。佛告须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当生如是心。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。汝于来世当得作佛。号释迦牟尼。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。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。何以故。如来者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于是中无实无虚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须菩提。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言。世尊。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须菩提。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作是言。我当庄严佛土。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。如来说庄严佛土者。即非庄严是名庄严。须菩提。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。如来说名真是菩萨
第18 章:一体同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肉眼不?如是。世尊。如来有肉眼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天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来有天眼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慧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来有慧眼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法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来有法眼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佛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来有佛眼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说是沙。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。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。如是宁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
- 佛告须菩提。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。何以故。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过去心不可得。现在心不可得。未来心不可得
第19 章:法界通化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。须菩提。若福德有实。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。如来说得福德多
第20 章:离色离相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。不也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。不也,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。是名诸相具足
第 21章:非说所说
- 须菩提。汝勿谓如来作是念。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。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。说法者无法可说。是名说法。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众生于未来世。闻说是法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须菩提。彼非众生非不众生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众生众生者。如来说非众生。是名众生
第 22章:无法可得
- 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为无所得耶。如是如是。须菩提。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第 23章:净心行善
- 复次,须菩提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。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。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第 24章:福智无比
- 须菩提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。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读诵为他人说。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。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
第25 章:化无所化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。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若有众生如来度者。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。须菩提。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。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。
第 26章:法身非相
- 须菩提。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须菩提言。如是如是。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佛言。须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。转轮圣王则是如来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
第 27章:无断无灭
- 须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若作是念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于法不说断灭相
第28 章:不受不贪
- 须菩提。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。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。得成于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?
- 须菩提。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
- 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萨不受福德。
- 须菩提。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。是故说不受福德
第 29章:威仪寂静
- 须菩提。若有人言,如来若来,若去,若坐,若卧。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。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
第30 章:一合理相
- 须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。于意云何。是微尘众宁为多不。
- 甚多。
- 世尊。何以故。若是微尘众实有者。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。
- 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。是名微尘众。世尊。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何以故。若世界实有者,则是一合相。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。是名一合相。
- 须菩提。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。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
第 31章:知见不生
- 须菩提。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是人解我所说义不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。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
- 须菩提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于一切法。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。须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来说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
第32 章:应化非真
- 须菩提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。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。何以故。
佛说是经已。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,比丘尼,优婆塞,优婆夷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闻佛所说皆大欢喜。信受奉行
大学
黄帝内经~素问~1
乃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
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
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
阴阳和平之人,居处安静,无为惧惧,无为欣欣,婉然从物,或与不争,与时变化,尊则谦谦,谭而不治,是谓至治
五味: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甘入脾,咸入肾,淡入胃,是谓五味
清 李渔
声容部·选姿第一
- 幻境之妙,十倍于真,故千古传之。
- 古之大贤择言而发,其所以不拂人情,而数为是论者,以性所原有,不能强之使无耳[食色,性也]
- 予一介寒生,终身落魄,非止国色难亲,天香未遇,即强颜陋质之妇,能见几人,而敢谬次音容,侈谈歌舞,贻笑于眠花藉柳之人哉!然而缘虽不偶,兴则颇佳,事虽未经,理实易谙,想当然之妙境,较身醉温柔乡者倍觉有情
- 妇人妩媚多端,毕竟以色为主,妇人本质,惟白最难
- 以人力虽巧,难拗天工,不能强既有者而使之无也
- 面为一身之主,目又为一面之主。
- 察心之邪正,莫妙于观眸子
- 目细而长者,秉性必柔;
- 目粗而大者,居心必悍;
- 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,必多聪慧;
- 目常定而白多黑少,或白少黑多者,必近愚蒙
- 两手十指,为一生巧拙之关,百岁荣枯所系,相女者首重在此
- 造物生人以足,欲其行也
- 凡女子,一见即令人思,思而不能自己,遂至舍命以图,与生为难者,皆怪物也,皆不可解说之事也
- 古云:“尤物足以移人。”尤物维何?媚态是已。世人不知,以为美色
- 相面、相肌、相眉、相眼之法,皆可言传,独相态一事,则予心能知之,口实不能言之。口之所能言者,物也,非尤物也
声容部·修容第二
- 然予所谓“修饰”二字,无论妍媸美恶,均不可少。俗云:“三分人材,七分妆饰。”此为中人以下者言之也
- 今世之讲修容者,非止穷工极巧,几能变鬼为神
- 然一时风气所趋,往往失之过当。非始初立法之不佳,一人求胜于一人,一日务新于一日,趋而过之,致失其真之弊也
- 盥面之法,无他奇巧,止是濯垢务尽。面上亦无他垢,所谓垢者,油而已矣
- 篦之极净,使便用梳。而梳之为物,则越旧越精
- 富者用牙,贫者用角。新木之梳,即搜根剔齿者,非油浸十日,不可用也
- 名花美女,气味相同,有国色者,必有天香。天香结自胞胎,非由薰染,佳人身上实实有此一种,非饰美之词也
- 富贵之家,则需花露。花露者,摘取花瓣入甑,酝酿而成者也。蔷薇最上,群花次之。然用不须多,每于盥浴之后,挹取数匙入掌,拭体拍面而匀之。此香此味,妙在似花非花,是露非露,有其芬芳,而无其气息,是以为佳
- 香皂浴身,香茶沁口,皆是闺中应有之事
- 人问:沁口之香,为美人设乎?为伴美人者设乎?予曰:伴者居多。若论美人,则五官四体皆为人设,奚止口内之香。
- 美者用之愈增其美,陋者加之更益其陋
- 从来傅粉之面,止耐远观,难于近视,以其不能匀也
- 有法焉:请以一次分为二次,自淡而浓,由薄而厚,则可保无是患
- 人间世上,无不可用粉匀面之妇人矣
- 匀面必须匀项,否则前白后黑,有如戏场之鬼脸。至于点唇之法,又与匀面相反,一点即成,始类樱桃之体
- 原非蠢物,不止为风雅功臣,亦可谓红裙知己
- 古云:“三世长者知被服,五世长者知饮食。”俗云:“三代为宦,着衣吃饭。”古语今词,不谋而合,可见衣食二事之难也
声容部·治服第三
- 物不随人指使,遂如桎梏其身
- 章者,著也,非文采彰明之谓也;同一衣也,富者服之章其富,贫者服之益章其贫;贵者服之章其贵,贱者服之益章其贱
- 读书之难,而章句训诂之学非易事也
- 珠翠宝玉,妇人饰发之具也,然增娇益媚者以此,损娇掩媚者亦以此
- 故女人一生,戴珠顶翠之事,止可一月,万勿多时
- 富贵之家如得丽人,则当遍访名花,植于阃内,使之旦夕相亲,珠围翠绕之荣不足道也。晨起簪花,听其自择。喜红则红,爱紫则紫,随心插戴,自然合宜,所谓两相欢也。
- 寒素之家,如得美妇,屋旁稍有隙地,亦当种树栽花,以备点缀云鬟之用。他事可俭,此事独不可俭。
- 妇人青春有几,男子遇色为难。
- 尽有公侯将相、富室大家,或苦缘分之悭,或病中宫之妒,欲亲美色而毕世不能。我何人斯,而擅有此乐,不得一二事娱悦其心,不得一二物妆点其貌,是为暴殄天物,犹倾精米洁饭于粪壤之中也
- 吴门所制象生花,穷精极巧,与树头摘下者无异
- 时花之色,白为上,黄次之,淡红次之,最忌大红,尤忌木红。玫瑰,花之最香者也,而色太艳,止宜压在髻下,暗受其香,勿使花形全露,全露则类村妆,以村妇非红不爱好。
- 花中之茉莉,舍插鬓之外,一无所用
- 予曰:生今之世,行古之道,立言则善,谁其从之?不若因势利导,使之渐近自然。妇人之首,不能无饰,自昔为然矣
- 簪之为色,宜浅不宜深,欲形其发之黑也。玉为上,犀之近黄者、蜜蜡之近白者次之,金银又次之,玛瑙琥珀皆所不能
- 饰耳之环,愈小愈佳,或珠一粒,或金银一点,此家常佩戴之物,俗名“丁香”,肖其形也。若配盛妆艳服,不得不略大其形,但勿过丁香之一倍二倍。既当约小其形,复宜精雅其制
- 妇人之衣,不贵精而贵洁,不贵丽而贵雅,不贵与家相称,而贵与貌相宜
- 贵人之妇,宜披文采,寒俭之家,当衣缟素,所谓与人相称也
- 盖美女未尝择地而生,佳人不能选夫而嫁
- 并非有意而然,不过人情好胜,一家浓似一家,一日深于一日,不知不觉,遂趋到尽头处耳
- 青非青也,玄也。因避讳,故易之。
- 富贵者衣之,又觉脱去繁华之习,但存雅素之风,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
- 有复古之美名,无泥古之实害
- 不料人情厌常喜怪,不惟不攻其弊,且群然则而效之。
- 云肩以护衣领,不使沾油,制之最善者也。但须与衣同色,近观则有,远视若无,斯为得体。
- 妇人之体,宜窄不宜宽;妇人之腰,宜细不宜粗,一束以带,则粗者细,而细者倍觉其细矣
- 裙制之精粗,惟视折纹之多寡。折多则行走自如,无缠身碍足之患,折少则往来局促,有拘挛桎梏之形
- 盖下体之服,宜淡不宜浓,宜纯不宜杂
- 男子所着之履,俗名为鞋,女子亦名为鞋。男子饰足之衣,俗名为袜,女子独易其名曰“褶”,其实褶即袜也。古云“凌波小袜”,其名最雅
- 袜色尚白,尚浅红;鞋色尚深红,今复尚青,可谓制之尽美者矣
- 鞋用高底,使小者愈小,瘦者越瘦,可谓制之尽美又尽善者矣
- 古人取义命名,纤毫不爽,如前所云,以“蟠龙”名髻,“乌云”为发之类是也
- 古妇人之足,与男子无异;男女之履,同一形制
- 考之缠足,起于南唐李后主
- 但古有底,今无底耳。古有底之袜,不必着鞋,皆可行地
- 袜色与鞋色相反,袜宜极浅,鞋宜极深,欲其相形而始露也
声容部·习技第四
词曲部
跳过
演习部
跳过
居室部·房舍第一
- 人之不能无屋,犹体之不能无衣。衣贵夏凉冬燠,房舍亦然
- 及肩之墙,容膝之屋,俭则俭矣,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
- 夫房舍与人,欲其相称。画山水者有诀云:“丈山尺树,寸马豆人
- 其立户开窗,安廊置阁,事事皆仿名园,纤毫不谬。噫,陋矣!
- 土木之事,最忌奢靡。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,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
- 径莫便于捷,而又莫妙于迂
- 房舍忌似平原,须有高下之势,不独园圃为然,居宅亦应如是。前卑后高,理之常也
- 居宅无论精粗,总以能避风雨为贵
- 故柱不宜长,长为招雨之媒;窗不宜多,多为匿风之薮;务使虚实相半,长短得宜
- 精室不见椽瓦,或以板覆,或用纸糊,以掩屋上之丑态,名为“顶格”,天下皆然
- 且土不覆砖,尝苦其湿,又易生尘。有用板作地者,又病其步履有声,喧而不寂
- 精美之房,宜勤洒扫。然洒扫中亦具大段学问
- 去浮尘,先用水洒,此古人传示之法
- 精舍之内,自明窗净几而外,尚有图书翰墨、古董器玩之种种,无一不忌浮尘。
- 然勤扫不如勤洒,人则知之;多洒不如轻扫,人则未知之也。
- 故运帚切记勿重;匪特勿重,每于歇手之际,必使帚尾着地,勿令悬空
- 如人先扫房舍,后及阶除,则将房舍之门紧闭,俟扫完阶除后,略停片刻,然后开门,始无灰尘入户之患
- 故洒过数日,必留一日勿洒,止令童子轻轻用帚,不致扬尘,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
- 欲营精洁之房,先设藏垢纳污之地。
- 先有容拙之地,而后能施其巧
- 若夫文人运腕,每至得意疾书之际,机锋一转,则断不可续。然而寝食可废,便溺不可废也。“官急不知私急”,俗不云乎?常有得句将书而阻于溺,及溺后觅之杳不可得者
居室部·窗栏第二
- 窗棂以明透为先,栏杆以玲珑为主,然此皆属第二义;具首重者,止在一字之坚,坚而后论工拙
- 总其大纲,则有二语:宜简不宜繁,宜自然不宜雕斫。
- 凡事物之理,简斯可继,繁则难久,顺其性者必坚,戕其体者易坏
- 开窗莫妙于借景,而借景之法,予能得其三昧。
- 予性最癖,不喜盆内之花,笼中之鸟,缸内之鱼,及案上有座之石,以其局促不舒,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
- 昔人云:“会心处正不在远。”若能实具一段闲情、一双慧眼,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,入耳之声无非诗料。
- 譬如我坐窗内,人行窗外,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,
- 即见老妪白叟杖而来,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;
- 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,
- 即见牛羊并牧、鸡犬交哗,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
- 此窗若另制纱窗一扇,绘以灯色花鸟,至夜篝灯于内,自外视之,又是一盏扇面灯。即日间自内视之,光彩相照,亦与观灯无异也
居室部·墙壁第三
- 峻宇雕墙”,“家徒壁立”,昔人贫富,皆于墙壁间辨之。故富人润屋,贫士结庐,皆自墙壁始
- 界墙者,人我公私之畛域,家之外廓是也。莫妙于乱石垒成,不限大小方圆之定格,垒之者人工,而石则造物生成之本质也
- 砖砌之墙,乃八方公器,其理其法,是人皆知,可以置而弗道
- 至于泥墙土壁,贫富皆宜,极有萧疏雅淡之致
- 坏墙不足惜,伤人实可虑也
- 厅壁不宜太素,亦忌太华。名人尺幅自不可少,但须浓淡得宜,错综有致。予谓裱轴不如实贴
- 因予性嗜禽鸟,而又最恶樊笼,二事难全,终年搜索枯肠,一悟遂成良法
- 鸟之善鸣者,推画眉第一
- 书房之壁,最宜潇洒。欲其潇洒,切忌油漆。油漆二物,俗物也
- 石灰垩壁,磨使极光,上着也;其次则用纸糊。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,即壁用灰垩,柱上亦须纸糊
- 天下万物,以少为贵。步幛非不佳,所贵在偶尔一见
- 人知巧莫巧于古人,孰知古人于此亦大费辛勤,皆学而知之,非生而知之者也。
- 故壁间藏书,惟燕赵秦晋则可,此外皆应避之
- 予又有壁内藏灯之法,可以养目,可以省膏,可以一物而备两室之用
居室部·联匾第四
跳过
居室部·山石第五
跳过
器玩部·制度第一
器玩部·位置第二
- 器玩未得,则讲购求;及其既得,则讲位置
- 设官授职者,期于人地相宜;安器置物者,务在纵横得当
- 有才不善用,与空国无人等也
- 使人入其户、登其堂,见物物皆非苟设,事事具有深情,非特泉石勋猷
- 未闻有颠倒其家,而能整齐其国者也
- “胪列古玩,切忌排偶。”此陈说也
- 所忌乎排偶者,谓其有意使然,如左置一物,右无一物以配之,必求一色相俱同者与之相并,是则非偶而是偶
- 幽斋陈设,妙在日异月新
- 非善用古玩者也。居家所需之物,惟房舍不可动移,此外皆当活变
- 眼界关乎心境,人欲活泼其心,先宜活泼其眼。
- 乐此者不觉其疲,但不可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道。
- 古玩中香炉一物,其体极静,其用又妙在极动
饮馔部·蔬食第一
- 吾观人之一身,眼耳鼻舌,手足躯骸,件件都不可少
- 口腹具而生计繁矣,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,诈伪奸险之事出,而五刑不得不设
- 草木无口腹,未尝不生;山石土壤无饮食,未闻不长养
- 如逞一己之聪明,导千万人之嗜欲,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,吾虑风气所开,日甚一日,焉知不有易牙复出,烹子求荣,杀婴儿以媚权奸,如亡隋故事者哉!
- 吾谓饮食之道,脍不如肉,肉不如蔬,亦以其渐近自然也
- 此种供奉,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,得以有之,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,不得与焉
- 论蔬食之美者,曰清,曰洁,曰芳馥,曰松脆而已矣
- 食笋之法多端,不能悉纪,请以两言概之,曰:“素宜白水,荤用肥猪
- 肉之肥者能甘,甘味入笋,则不见其甘,但觉其鲜之至也
- 《本草》中所载诸食物,益人者不尽可口,可口者未必益人
- 苟非有毒,食之最宜。此物素食固佳,伴以少许荤食尤佳,盖蕈(蘑菇)之清香有限,而汁之鲜味无穷
- 有八字诀云:“摘之务鲜,洗之务净
- 世人制菜之法,可称百怪千奇,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,无一不曲尽奇能,务求至美
- 蔬食之最净者,曰笋,曰蕈,曰豆芽;其最秽者,则莫如家种之菜
- 洗菜之法,入水宜久,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;洗叶用刷,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,始能涤尽无遗
- 瓜、茄、瓠、芋诸物,菜之结而为实者也。实则不止当菜,兼作饭矣
- 山药则孤行并用,无所不宜,并油盐酱醋不设,亦能自呈其美,乃蔬食中之通材也
- 葱、蒜、韭三物,菜味之至重者也。菜能芬人齿颊者,香椿头是也;菜能秽人齿颊及肠胃者,葱、蒜、韭是也
- 浓则为时所争尚,甘受其秽而不辞;淡则为世所共遗,自荐其香而弗受
- 芽之初发,非特不臭,且具清香,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。
-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,伴以醋及他物,用之下粥最宜
-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?曰:有,辣芥是也。制辣汁之芥子,陈者绝佳,所谓愈老愈辣是也。以此拌物,无物不佳
饮馔部·谷食第二
- 食之养人,全赖五谷。
- 即不能止食一物,亦当稍存其意,而以一物为君。使酒肉虽多,不胜食气,即使为害,当亦不甚烈耳
- 粥饭二物,为家常日用之需,其中机彀,无人不晓
- 先就粗者言之。饭之大病,在内生外熟,非烂即焦;粥之大病,在上清下淀,如糊如膏。此火候不均之故
- 其吃紧二语,则曰:“粥水忌增,饭水忌减
- 宴客者有时用饭,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. 精用何法?曰:使之有香而已矣
- 予尝授意小妇,预设花露一盏,俟饭之初熟而浇之,浇过稍闭,拌匀而后入腕。露以蔷薇、香橼、桂花三种为上,勿用玫瑰
- 汤即羹之别名也。羹之为名,雅而近古;不曰羹而曰汤者,虑人古雅其名,而即郑重其实,似专为宴客而设者
- 有饭即应有羹,无羹则饭不能下
- 肴馔乃滞饭之具,非下饭之具也
- 宁可食无馔,不可饭无汤。有汤下饭,即小菜不设,亦可使哺啜如流
- 谷食之有糕饼,犹肉食之有脯脍
- 食之精者,米麦是也;脍之细者,粉面是也
- 糕贵乎松,饼利于薄
- 南人饭米,北人饭面,常也。《本草》云:“米能养脾,麦能补心
- 一日三餐,二米一面,是酌南北之中,而善处心脾之道也
- 北人食面多作饼,予喜条分而缕晰之,南人之所谓“切面”是也
- 南人食切面,其油盐酱醋等作料,皆下于面汤之中,汤有味而面无味,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
- 予则不然,以调和诸物,尽归于面,面具五味而汤独清,如此方是食面,非饮汤也
- 所制面有二种,一曰“五香面”,一曰“八珍面”。五善膳己,八珍饷客,略分丰俭于其间
五香者何?酱也,醋也,椒末也,芝麻屑也,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。先以椒末、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,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,即充拌面之水,勿再用水。拌宜极匀,擀宜极薄,切宜极细,然后以滚水下之,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,尽勾咀嚼,不似寻常吃面者,面则直吞下肚,而止咀咂其汤也
八珍者何?鸡、鱼、虾三物之内,晒使极干,与鲜笋、香蕈、芝麻、花椒四物,共成极细之末,和入面中,与鲜汁共为八种。酱醋亦用,而不列数内者,以家常日用之物,不得名之以珍也
- 粉之名曰甚多,其常有而适于用者,则惟藕、葛、蕨、绿豆四种。藕、葛二物,不用下锅,调以滚水,即能变生成熟。
- 昔人云:“有仓卒客,无仓卒主人。”欲为仓卒主人,则请多储二物。且卒急救饥,亦莫善于此
饮馔部·肉食第三
- 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,以肥腻之精液,结而为脂,蔽障胸臆,犹之茅塞其心,使之不复有窍也
- 吾今虽为肉食作俑,然望天下之人,多食不如少食
- 物之折耗最重者,羊肉是也。谚有之曰:“羊几贯,帐难算,生折对半熟对半,百斤止剩念余斤,缩到后来只一段
- 羊肉之为物,最能饱人,初食不饱,食后渐觉其饱
- 猪、羊之后,当及牛、犬
- 肥始能甘,不肥则同于嚼蜡。鹅以固始为最
- 固始之鹅,金华之豕
- 以生物多时之痛楚,易我片刻之甘甜,忍人不为,况稍具婆心者乎?
- 禽属之善养生者,雄鸭是也。何以知之,知之于人之好尚。诸禽尚雌,而鸭独尚雄;诸禽贵幼,而鸭独贵长。故养生家有言:“烂蒸老雄鸭,功效比参芪。”
- 野味之逊于家味者,以其不能尽肥;家味之逊于野味者,以其不能有香也
- 野禽可以时食,野兽则偶一尝之。野禽如雉、雁、鸠、鸽、黄雀、鹌鹑之属
- 野兽之可得者惟兔,獐、鹿、熊、虎诸兽,岁不数得
- 鱼藏水底,各自为天,自谓与世无求,可保戈矛之不及矣。乌知网罟之奏功,较弓矢置罘为更捷。
- 食鱼者首重在鲜,次则及肥,肥而且鲜,鱼之能事毕矣
- 烹煮之法,全在火候得宜。先期而食者肉生,生则不松;过期而食者肉死,死则无味
- 笋为蔬食之必需,虾为荤食之必需,皆犹甘草之于药也
- 善治荤食者,以焯虾之汤,和入诸品,则物物皆鲜,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。笋可孤行,亦可并用;虾则不能自主,必借他物为君
- 新粟米炊鱼子饭,嫩芦笋煮鳖裙羹。”林居之人述此以鸣得意,其味之鲜美可知矣
- 独于蟹螯一物,心能嗜之,口能甘之,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,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,则绝口不能形容之。
- 世间好物,利在孤行。蟹之鲜而肥,甘而腻,白似玉而黄似金,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,更无一物可以上之
- 凡食蟹者,只合全其故体,蒸而熟之,贮以冰盘,列之几上,听客自取自食
- 凡治他具,皆可人任其劳,我享其逸,独蟹与瓜子、菱角三种,必须自任其劳。旋剥旋食则有味
- 此与好香必须自焚,好茶必须自斟,僮仆虽多,不能任其力者,同出一理
- 瓮中取醉蟹,最忌用灯,灯光一照,则满瓮俱沙,此人人知忌者也
- 初醉之时,不论昼夜,俱点油灯一盏,照之入瓮,则与灯光相习,不相忌而相能,任凭照取,永无变沙之患矣
- 天下万物之繁,未有繁于水族者
- 所谓“西施舌”者(鱼),状其形也。白而洁,光而滑,入口咂之,俨然美妇之舌,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,使之不留而即下耳
- 果者酒之仇,茶者酒之敌,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,此定数也
种植部
跳过
颐养部·行乐第一
- 伤哉!造物生人一场,为时不满百岁。彼夭折之辈无论矣,姑就永年者道之,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,亦非无限光阴,终有报罢之日
- 况此百年以内,有无数忧愁困苦、疾病颠连、名缰利锁、惊风骇浪,阻人燕游,使徒有百岁之虚名,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
- 术士所言者术,儒家所凭者理
- 人间至乐之境,惟帝王得以有之
- 乐不在外而在心。心以为乐,则是境皆乐,心以为苦,则无境不苦
- 以不如己者视己,则日见可乐;以胜于己者视己,则时觉可忧
- 人臣之善行乐者,莫过于唐之郭子仪;而不善行乐者,则莫如李广。
- 劝贵人行乐易,劝富人行乐难。何也?则为行乐之资,然势不宜多,多则反为累人之具
- 尧曰:“富则多事。”华封人曰:“富而使人分之,何事之有?
- 兹欲劝富人行乐,必先劝之分财;劝富人分财,其势同于拔山超海,此必不得之数也
- 财多必善防,不防则为盗贼所有,而且以身殉之
- 且财多必招忌。语云:“温饱之家,众怨所归。
- 多分则难,少敛则易.处比户可封之世,难于售恩;当民穷财尽之秋,易于见德
- 少课锱铢之利,穷民即起颂扬;略蠲升斗之租,贫佃即生歌舞
- 至于悦色娱声、眠花藉柳、构堂建厦、啸月潮风诸乐事,他人欲得,所患无资,业有其资,何求弗遂?
- 穷人行乐之方,无他秘巧,亦止有退一步法。
- 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,簟冷如冰,又有群姬握扇而挥,不复知其为夏
- 即此一身,谁无过来之逆境?大则灾凶祸患,小则疾病忧伤
- 世间第一乐地,无过家庭。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
- 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,则去圣人不远矣。
- “逆旅”二字,足概远行,旅境皆逆境也。然不受行路之苦,不知居家之乐
- 及抵边陲,始知地狱即在人间,罗刹原非异物,而今而后,方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
- 过一地,即览一地之人情,经一方,则睹一方之胜概,而且食所未食,尝所欲尝
- 太史公因游名山大川,得以史笔妙千古。是游也者,男子生而欲得,不得即以为恨者也
- 人有喜怒哀乐,天有春夏秋冬。春之为令,即天地交欢之候,阴阳肆乐之时也。人心至此,不求畅而自畅,犹父母相亲相爱,则儿女嬉笑自如,睹满堂之欢欣
- 花可熟观,鸟可倾听,山川云物之胜可以纵游,而独于房欲之事略存余地
- 分心花鸟,便觉体有余闲;并力闺帏,易致身无宁刻
- 予谓天地之气闭藏于冬,人身之气当令闭藏于夏
- 或偃卧长松之下,猿鹤过而不知。洗砚石于飞泉,试茗奴以积雪;欲食瓜而瓜生户外,思啖果而果落树头,可谓极人世之奇闻,擅有生之至乐者矣
- 予以劝人行乐,而深悔自役其形
- 为欢即欲,视其精力短长,总留一线之余地。能行百里者,至九十而思休;善登浮屠者,至六级而即下。此房中秘术,请为少年场授之
- 行乐之事多端,未可执一而论。如睡有睡之乐,坐有坐之乐,行有行之乐,立有立之乐,饮食有饮食之乐,盥栉有盥栉之乐
- 苟能见景生情,逢场作戏,即可悲可涕之事,亦变欢娱。如其应事寡才,养生无术,即征歌选舞之场,亦生悲戚。兹以家常受用,起居安乐之事,因便制宜,各存其说于左。
- 予曰:“天地生人以时,动之者半,息之者半。动则旦,而息则暮也。
- 养生之诀,当以善睡居先。睡能还精,睡能养气,睡能健脾益胃,睡能坚骨壮筋
- 地之善者有二:曰静,曰凉。不静之地,止能睡目
- 然使忙人假寐,止能睡眼,不能睡心,心不睡而眼睡,犹之未尝睡也
- 闲则眼未阖而心先阖,心已开而眼未开;已睡较未睡为乐,已醒较未醒更乐,此闲人之宜睡也。然天地之间,能有几个闲人?
- 吾人燕居坐法,当以孔子为师,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
- 不若安步当车之人,五官四体皆能适用
- 事属可缓,则以安步当车;如其急也,则以疾行当马
- 立分久暂,暂可无依,久当思傍
- 宴集之事,其可贵者有五:
- 饮量无论宽窄,贵在能好;
- 饮伴无论多寡,贵在善谈;
- 饮具无论丰啬,贵在可继;
- 饮政无论宽猛,贵在可行;
- 饮候无论短长,贵在能止
- 若夫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,其为乐也,全在天机逗露之中,形迹消忘之内。有饮宴之实事,无酬酢之虚文。睹儿女笑啼,认作班斓之舞;听妻孥劝诫,若闻金缕之歌
- 读书,最乐之事,而懒人常以为苦;清闲,最乐之事,而有人病其寂寞
- 盛暑之月,求乐事于黑甜之外,其惟沐浴乎?
- 自严冬避冷,不宜频浴外,凡遇春温秋爽,皆可借此为乐
- 至于富室大家,扩盆为屋,注水于池者,冷则加薪,热则去火,自有以逸待劳之法,想无俟贫人置喙也
- 弈棋尽可消闲,似难借以行乐;弹琴实堪养性,未易执此求欢。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,棋必整槊横戈以待
- 故喜弹不若喜听,善弈不如善观。人胜而我为之喜,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,则是常居胜地也
- 花鸟二物,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。既产娇花嫩蕊心代美人,又病其不能解语,复生群鸟以佐之
- 鸟之悦人以声者,画眉、鹦鹉二种
- 鹤、鹿二种之当蓄,以其有仙风道骨也。然所耗不赀,而所居必广,无其资与地者,皆不能蓄。且种鱼养鹤,二事不可兼行,利此则害彼也。然鹤之善唳善舞,与鹿之难扰易驯,皆品之极高贵者,麟凤龟龙而外,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
- 鸡司晨,犬守夜,猫捕鼠,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
- 鸡栖于埘,犬宿于外,居处饮食皆不及焉
- 筑成小圃近方塘,果易生成菜易长。抱瓮太痴机太巧,从中酌取灌园方
颐养部·止忧第二
- 可忘者非忧,忧实不可忘也
- 忧之途径虽繁,总不出可备、难防之二种
- 语云: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”慰人忧贫者,必当授以生财之法;慰人下第者,必先予以必售之方
- 拂意之境,无人不有,但问其易处不易处,可防不可防
- 不测之忧,其未发也,必先有兆
- 盖天道好还,不敢尽私其人,微示公道于一线耳
- 止忧之法有五:一曰谦以省过,二曰勤以砺身,三曰俭以储费,四曰恕以息争,五曰宽以弥谤
颐养部·调饮啜第三
- 《食物本草》一书,养生家必需之物。然翻阅一过,即当置之。若留匕箸之旁,日备考核,宜食之物则食之,否则相戒勿用
- 生平爱食之物,即可养身,不必再查《本草》
- 肉与食较,则食为君而肉为臣;姜、酱与肉较,则又肉为君而姜、酱为臣矣
- 虽有好不好之分,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。他物类是
- 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,不能克化者,即是病根,急宜消导
- 欲调饮食,先匀饥饱。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,斯为酌中之度,先时则早,过时则迟。然七分之饥,亦当予以七分之饱
- 宁失之少,勿犯于多
- 贫民之饥可耐也,富民之饥不可耐也,疾病之生多由于此。从来善养生者,必不以身为戏
- 喜怒哀乐之始发,均非进食之时。然在喜乐犹可,在哀怒则必不可
- 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,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
- 倦时勿食,防瞌睡也.烦闷时勿食,避恶心也
- 食一物,务得一物之用。得其用则受益,不得其用,岂止不受益而已哉!
颐养部·节色欲第四
- 行乐之地,首数房中
- 谓阴阳之不可相无,忧天地之不可使半也
- 凡借女色养身而反受其害者,皆是男为女用,
- 使终日不见可欲而遇之一旦,其心之乱也,十倍于常见可欲之人
- 不如日在可欲之中,与若辈习处,则是“司空见惯浑闲事”矣,心之不乱
- 忧愁困苦之际,无事娱情,即念房中之乐。此非自好,时势迫之使然也
- 饥、寒、醉、饱四时,皆非取乐之候
- 总之,交媾者,战也,枵腹者不可使战
- 劳极思逸,人之情也,而非所论于耽酒嗜色之人。世有喘息未定,即赴温柔乡者
- 节之之法有缓急二种:能缓者,必过一夕二夕;不能缓者,则酣眠一觉以代一夕,酣眠二觉以代二夕。惟睡可以息劳,饮食居处皆不若也。
- 新婚燕尔,不必定在初娶,凡妇人未经御而乍御者,即是新婚
- 乐莫乐于新相知,但观此一夕之为欢,可抵寻常之数夕,即知此一夕之所耗,亦可抵寻常之数夕
- 善此当用何法?曰:“静之以心,虽曰燕尔新婚,只当行其故事
- 最宜节欲者隆冬,而最难节欲者亦是隆冬;最忌行乐者盛暑,而最便行乐者又是盛暑
- 冬夜非人不暧,贴身惟恐不密,倚翠偎红之际,欲念所由生也
- 节之为言,示能守也;能守则日与周旋而神旺,无守则略经点缀而魂摇。由有度而驯至能守,由能守而驯至自然,则无时不堪昵玉,有暇即可怜香。将鄙是集为可焚,而怪湖上笠翁之多事矣
颐养部·却病第五
- 病之起也有因,病之伏也有在,绝其因而破其在,只在一字之和。俗云:“家不和,被邻欺
- 人身所当和者,有气血、脏腑、脾胃、筋骨之种种,使必逐节调和,则头绪纷然,顾此失彼,穷终日之力,不能防一隙之疏
- 有务本之法,止在善和其心。心和则百体皆和。即有不和,心能居重驭轻,运筹帷幄,而治之以法矣
- 然而和心之法,则难言之。哀不至伤,乐不至淫,怒不至于欲触,忧不至于欲绝。“略带三分拙,兼存一线痴;微聋与暂哑,均是寿身资。”此和心诀也。三复斯言,病其可却。
- 病已至而退之,其法维何?曰:止在一字之静
- 径愈宽则药愈杂,药愈杂则病愈繁矣
- 昔许胤宗谓人曰:“古之上医,病与脉值,惟用一物攻之。今人不谙脉理,以情度病,多其药物以幸有功,譬之猎人,不知兔之所在,广络原野以冀其获,术亦昧矣
颐养部·疗病第六
- 天地之间只有贫生怕死之人,并无起死回生之药。“药医不死病,佛度有缘人
- 病不服药,如得中医。”此八字金丹,救出世间几许危命!
- 药不执方,医无定格
- 一曰本性酷好之物,可以当药。凡人一生,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,如文王之嗜菖蒲菹,曾之嗜羊枣,刘伶之嗜酒,卢仝之嗜茶,权长孺之嗜瓜,皆癖嗜也。癖之所在,性命与通,剧病得此,皆称良药
- 二曰其人急需之物,可以当药。人无贵贱穷通,皆有激切所需之物。如穷人所需者财,富人所需者官,贵人所需者升擢,老人所需者寿,皆卒急欲致之物也。惟其需之甚急,故一投辄喜,喜即病痊
- 疗诸病易,疗贫病难。世人忧贫而致疾,疾而不可救药者,几与恒河沙比数
- 三曰一心钟爱之人,可以当药。人心私爱,必有所钟。常有君不得之于臣,父不得之于子,而极疏极远极不足爱之人,反为精神所注,性命以之者
- 四曰一生未见之物,可以当药。欲得未得之物,是人皆有,如文士之于异书,武人之于宝剑,醉翁之于名酒,佳人之于美饰,是皆一往情深,不辞困顿,而欲与相俱者也
- 五曰平时契慕之人,可以当药。凡人有生平向往,未经谋而者,如其惠然肯来,以此当药,其为效也更捷。昔人传韩非书至秦,秦王见之曰:“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
- 六曰素常乐为之事,可以当药。病人忌劳,理之常也
- 七曰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,忽而去之,亦可当药。